——《文匯報》對上海宋慶齡故居預防性保護項目的評價
文物建筑的預防性保護是一種全新的保護理念。它基于信息收集、精密勘查、價值評估和風險評估等確定文物建筑面臨的風險因素,通過定期檢測和系統監測等方法掌握建筑結構的損毀規律,通過各種措施及時降低和消除各種風險,使文物建筑一直保持良好狀態避免盲目加固,最終實現文物建筑的全面保護。預防性保護是文物建筑保護的未來趨勢,摒棄了傳統文物保護“頭痛治頭、腳痛治腳”的弊端,以“較小干預””代替“大動干戈”,是保護文物建筑真實性和完整性的重要策略之一。
自2018起,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為上海宋慶齡故居進行了數字化預防性保護的相關工作。運用了地面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無人機攝影測量技術、手持激光/結構光掃描技術、全景技術、BIM技術、基于物聯網的結構及環境監測技術等六大關鍵技術對上海宋慶齡故居進行了系統的數字化信息采集,通過數百個點位的激光掃描、數十個點位的全景數據采集與數十個點位的物聯網監測,構建了一套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的預防性保護管理系統。
集成多類型數字模型,實現歷史建筑的云游覽和虛擬展示
用總體BIM 模型、VR 全景模型、傾斜攝影展示等多類型數字模型,展示故居真實現狀,擁有身臨其境的視覺效果。通過電子地圖管理,直觀展示園區建筑、道路、水體、綠化等主體構成的空間分布情況,了解故居周邊環境。
建立多參數健康監測系統,為歷史建筑的安全運維保駕護航
根據故居現狀建立多種參數的健康監測系統,對故居整體進行在線、連續、實時監控,保證使用安全。將健康監測系統與BIM 平臺結合,通過傾斜、不均勻沉降、溫濕度、白蟻、振動等對故居整體進行在線、連續、實時監控。對故居現有結構損傷和腐蝕情況進行定期人工巡檢,消除各種安全隱患,保證文物建筑的使用安全。
融合文物建筑使用環境,實現對文物建筑全方位的預防性保護
融合故居本體與周邊環境,對故居周邊古樹名木采取白蟻監測等預防性保護措施;對故居內可移動文物進行數字化掃描建檔;針對故居為公眾開放單位的特點,監測系統集成安防管理、消防預演功能,結合數字化模型展示視頻監控點位,通過人臉抓拍、實時比對、自動預警,保障故居運維安全。
建立綜合運維管理系統,實現文物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數字化轉型
建立綜合運維管理系統,將數字化技術與文物建筑病害評估、日常巡查、維護保養等相結合,可以將病害分布點、病害特征展示在數字化模型中,方便文物建筑修繕、日常保養信息的保存、讀取和利用,直觀了解文物建筑當前狀況,有利于對文物建筑的病害進行統計分析,判斷文物建筑的關鍵點、薄弱部位和潛在風險因素,達到全生命周期的預防性保護的目的。
通過對上海宋慶齡故居實施了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的預防性保護措施,實現了文物建筑的真實再現與展示,保障了文物建筑的使用安全和運營安全,提升了文保單位運營管理的效率和技術水平。
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致力于土木工程領域建設、運維和更新的科技服務,提供咨詢設計、檢測監測、勘察測繪等技術服務,為文物建筑和歷保建筑提供勘察、設計、檢測、鑒定和施工等系統服務,連續多年上海市房屋檢測機構綜合評分名列前茅。
[徐匯本部] 上海市宛平南路75號
[莘莊園區]上海市申旺路519號
[金山園區]上海市金流路892號